市场还需要滴滴顺风车回归吗?

顺风车,又称“私人小客车合乘”,是共享经济的“代言人”之一,然而,近几年来,顺风车模式一直命运多舛,在支持与争议中艰难前行。

顺风车诞生之初,风头一时无两,因为这一模式对便利民众、缓解拥堵,减少空气污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显著作用,顺风车得到官方和民众共同赞许,数据显示,2015年滴滴顺风车上线第一周,北京单日订单量突破10万单。

市场还需要滴滴顺风车回归吗?插图

此后,顺风车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这样的势头,在2018年两起滴滴顺风车安全事件之后戛然而止。汹汹舆情之下,滴滴、高德下线顺风车,顺风车暂停深夜服务,顺风车行业迎来行业“至暗时刻”。

滴滴顺风车下线期间,打车难,打车贵卷土重来,一些地方趁机宰客,令许多消费者苦不堪言。对于顺风车安全的公共讨论,也逐渐趋于理性。顺风车安全需要规范,但不能因噎废食,成为了社会的最大共识。之后,经过整改,滴滴等重新上线。

市场还需要滴滴顺风车回归吗?插图1

但是,回归之后顺风车,行业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这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安全事件影响,公众信心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但更为关键的是,整个顺风车行业,从监管到行业规则,都缺乏统一、合理的规范,“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至今难以全面落地。

顺风车监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作为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互助行为,顺风车却往往被混同为网约车,按照经营性服务的标准来严格要求。

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僵化地将对出租车的管制套用到顺风车上,特别是在出行成本分摊这个关键问题上,没有综合考虑车主因提供合乘而要额外付出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等实际情况,在实际执法中,仅依据价格因素简单粗暴把真正意义上的顺风车当非法运营打击。

有的地方还要求顺风车必须为本地车牌,以及对顺风车司机的接单次数作出严格限制,等等。

缺乏国家层面立法,地方各行其政,于是产生了种种不合理的“土政策”,绑住了顺风车行业发展的手脚,凭空增加了主的负担和义务,伤害他们的积极性。其结果,是大量车主被迫退出市场,顺风车供给减少,许多城市的打车难现象依然突出,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消费者。

市场还需要滴滴顺风车回归吗?插图2

顺风车行业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也是个大问题。顺风车的低门槛、准公益性决定了,其安全标准不能等同于网约车,否则将使顺风车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因此,顺风车行业的安全标准制定,应当有一种务实理性的态度,对于各个顺风车平台,无论大小也需要一视同仁。

对此,相关企业正在主动探索,近日发布的《2019-2020中国顺风车专题研究报告》,聚焦顺风车行业的安全管理建设。《报告》认为,以滴滴、嘀嗒顺风车等为代表的主流顺风车平台从安全功能、平台技术、安全整改成效公开等多个方面积极推进平台安全建设。

市场还需要滴滴顺风车回归吗?插图3

其中,滴滴顺风车在下线后进行了安全升级,更迭了24个版本。滴滴顺风车永久下线个性化头像、性别、长文评价标签,仅展示与出行相关如“准时、礼貌”等,并新增动态视频验证防作弊、信息核验卡、引入失信人名单筛查以及夜间出行安全防护等等。整体而言,滴滴顺风车在安全准入以及行程前、中、后各环节上都布局了较为完善的安全产品、功能。

市场还需要滴滴顺风车回归吗?插图4

当然,顺风车安全标准,并非一两家企业的事,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多方共建。与此同时,车主、乘客、平台之间,也需要需要明确权责划分。

顺风车安全,是无可置疑的正当诉求,但也要看到,顺风车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商业模式,在风险承担上,也不能一方独当。平台作为组织方,安全保障责任固然不能推卸,比如履行告知义务,做好隐私保护,提供救助渠道等,这些都是平台都应该花大力气做好的。但作为司机和乘客,他们在乘车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如何该怎么界定和划分?

有法律专家曾表示,“平台跟车主和乘客之间应该是一种合同关系,在合同关系下,平台应该是履行自己审慎的义务和合理的义务即可,如果平台没有过错,则无须承担乘客和车主之间发生相关的纠纷。除非平台也参与到司乘纠纷当中并产生了过错,那么此时平台就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显然,平台、车主、乘客三方权责,需要一个公平承担的机制,而不能把义务强加给其中任何一方。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顺风车也同样。顺风车确实遭遇多次安全事件,对其中曝出的安全漏洞确实该补就补,但这样的问题也没必要无限放大,对于顺风车监管也不能随意加码。实际上,一些地方提出的各种顺风车“要求”,根本与安全无关。

给顺风车提供一个更为宽松包容的发展环境,兼顾安全、便宜、便捷,才能让公众最大限度受益,实现共享经济的初衷。

网约车问题请联系微信:CCSK166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图片